… La cérémonie des Molières
圖片說明:導演Christian Schiaretti。他導的《科利奧蘭納斯》Coriolanus (莎士比亞)是今年莫里哀獎最大贏家,獲得最佳導演、最佳公立劇場、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。我的評論。
法國劇場界的年度大戲,第23屆莫里哀獎 La cérémonie des Molières頒獎典禮,上週日在電視台的現場直播中,順利落幕。在莫理哀獎項中,特別分出最佳「私人劇院」、最佳「公立劇院」劇場獎。
說起來,這兩種在劇場條件、規模、經費、劇目、演員、觀眾都完全不同的戲,硬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去比較,實在有點牽強。
於是這個頒獎典禮,正好是此兩種劇院的駁火戰場,表面上一片和諧,私底下暗中挖苦較勁,戰火有時波及電影圈,我聽到一對頒獎人是這麼挖苦的:「劇場演員 Comédie 和電影演員 acteur 最大的差別是 -- 劇場演員禮拜天還是得工作。」(聽到這麼冷的笑話,就可以理解頒獎典禮的收視率,為什麼比不過隔壁台播的,奧黛莉朵杜之《巴黎夜未眠》了)。幸好,幾乎每年的得獎者,兩邊都自然分配平均,評審的方式倒也找到了平衡點。再說,現在經濟這麼不景氣,劇院無論公私都是受難戶,此刻「合作」才是王道呀!
法國的公立劇院主要有兩級,第一級是直接隸屬於文化部的國立劇院,每個劇院擔負不同的任務,例如「法藍西劇院」是國家出資,承接莫里哀歷史的演員劇團;「史特拉斯堡劇院」直接由當地高等戲劇學院經營管裡;「夏佑劇院」推廣舞蹈(註:去年開始的奇怪改變,劇場界的抗議聲不斷);「輕喜歌劇院」安排輕歌劇節目;「奧得翁劇院」和「柯嶺劇院」則扮演當代劇場的推手,以上一級劇院只有一家(史特拉斯堡)不是在巴黎。
第二級的則是分散全國各地的「國立戲劇中心」劇院,比較著名的包括「維勒班人民劇院」、「波爾多劇院」、「吐魯斯劇院」、「馬賽劇院」…等。當然還有各地省政府、市政府…等公家機關經營的劇院,戲劇風氣鼎盛的大巴黎省,光是位於巴黎市北邊的塞納聖德尼省,就有MC93 Bobigny 劇院,和Théâtre de Gennevilliers 2座國立劇院,巴黎市內甚至還有區公所管轄的劇院。
公立劇院的經費大部分來自政府,經營方向偏重在戲劇推廣 -- 包括經典劇目搬演、當代劇場形式及劇作家作品的推廣。還有對於整體劇場環境的銜接 -- 從戲劇學校教育系統、剛踏入行業的青年劇場工作者,直到本國成熟劇場菁英,甚至與國際劇場的交流,均有一套完整的體系。當然,還有更重要的 -- 劇場觀眾的養成,文化部發行了一種高中生以下適用的「文化支票」,大概5歐元就可以看一場戲,或者眾多劇院對於學生、老年人、失業者、低收入戶,均有相當低廉的折扣票,目的當然是讓所有人,都有進劇場的權力。
私人劇院部分,觀眾是他們的衣食父母,所以劇目偏重輕鬆娛樂,還有重要的劇場明星制度,跟台灣目前的劇場生態比較接近。不過其中,也有像陽光劇團領軍,在巴黎東邊萬森訥森林深處的彈藥庫園區Cartoucherie,裡面一共有5個劇團、3個工作室,其風格自然向莫努虛金看齊,在貧窮的劇場條件中,尋找劇場中的社會現實。
法國政府對私人劇團的補助,相對還是比台灣優渥,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是,他們的劇場工作者有完善的工會組織保護,只要每年工作超過某個時數,均受到國家最低薪資以上的補助,及醫療保險和退休金的保障。
聊完嚴肅的,來說個輕鬆的話題。我訂的電視總覽 Telerama 雜誌,流行音樂專欄作家Hugo Cassavetti ,竟然不屑法國戲劇之神--莫里哀先生的劇場大典,在頒獎舉行前,推出了一個「搖滾莎士比亞」音樂點播,特別介紹說,英國的莎翁才是流行音樂的「金礦」,選了5首以莎翁劇本為靈感創作的搖滾歌曲,我覺得他選得蠻有意思的,特別拿來與大家分享。
☆「搖滾莎士比亞」音樂點播 (聽音樂)
《辛柏林》Cymbaline -- Pink Floyd (1969)
《馬克白》Macbeth -- John Cale (1973)
《To be or not to be》-- Johnny Hallyday (1976)
《哈姆雷特》Hamlet (pow pow pow) -- The Birthday Party (1982)
《羅蜜歐與茱麗葉》Romeo and Juliet -- Indigo Girls (1992)
☆《辛柏林》Cymbaline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