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戲劇節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戲劇節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9-11-09

歐洲「影像時代」藝術節 TEMPS D’IMAGES

image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a Ferme du Buisson 劇院    攝影:謝東寧

表演藝術中的影像運用,早已是一股無可抵擋的新世紀潮流,但是如果觀念還停留在影像「輔助」表演,那可太小看這個新媒材,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滲透的強大力量。已經舉辦第八年的歐洲「影像時代」藝術節TEMPS D’IMAGES,正是向觀眾宣示,影像成為表演藝術「新主角」的時代來臨。

由德、法合資的公共電視台ARTE,與巴黎郊區的「灌木叢農場」文化園區La Ferme du Buisson 合辦的歐洲「影像時代」藝術節,已經於十月初開始起跑。這個以新興藝術媒材「影像」,運用在戲劇、舞蹈、馬戲、行動藝術、電影、錄像、裝置…等跨類型的藝術節。

雖然規模不大,但是內容五彩繽紛,例如有影像歌劇、電影戲劇、影像表演劇場、舞蹈行動裝置、影像電音演唱會…等。為期兩週的節目安排,打破了我們對於藝術類型的傳統分類,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實驗藝術節。並且,接下來還要在歐洲十個國家及加拿大接力演出,可說是歐陸表演藝術之影像新興勢力大集結。

首先上場的,是來自智利「電影戲劇團」的《黑暗裡有光》Sin Sangre,這個曾在去年台北藝術節演出的魔幻電影劇場,這回是二度至巴黎上演。在一面大電影布幕的舞台上,結合真人演員與魔幻的3D電影畫面,上演一齣恩怨情仇的殺手通俗劇。

劇場中,觀眾宛如置身在電影院,但卻透過演員的演出,同步接收到劇場的「當下性」。而演出中,節奏切換迅速的影像背景,也延伸了劇場的場景空間,另方面,演員結合畫面的巧妙動作轉換,更為虛構的電影,增添了真實的想像驚奇。

來自比利時安衛爾的年輕藝術團體Berlin,致力於將電影化為獨立表演形式。此次帶來的演出《莫斯科》,在特別設計的紅色大帳棚裡,觀眾或坐或站在中央舞台,看著四周六個不斷移動的螢幕,並配合現場樂團演奏,上演一齣以影像為主角的劇場。

六個多焦放映的螢幕影像,是一個以莫斯科為場景的紀錄片,內容以一個馬戲團開始,記錄並訪問多組各行各業的市民生活,並配合克林姆林宮地下水道的探險畫面,揭露城市底層的老百姓真實生活。觀眾置身於紅色(蘇聯)帳棚裡,觀看遠方莫斯科馬戲團,上演結合帳棚裏與帳棚外的社會馬戲演出,開發了另一種影像的社會寫實劇場。

重頭戲是比利時劇場大導演,基‧卡西爺Guy CASSIERS 的當代影像歌劇《睡美人》House of the Sleeping Beauties。擅長結合影像與劇場的卡西爺,大概是巴黎這兩年最紅的導演,上一季的巴黎城市劇院,開幕就一連推出他三部戲,本季也列入節目行列。由他擔任總監的安衛爾Tonneelhuis劇院,網羅了一票如編舞家西迪拉比、影像舞蹈劇場Wayn Traub、演員、舞者、行動藝術家Benjamin Verdonck…等比利時劇場跨界好手。

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說改編的歌劇《睡美人》,故事主要描述在下等旅館,老人們觀看熟睡少女的故事。舞台中央是小說主要場景,旅館中八張榻榻米的寢室,而該躺在上面的少女,改放在舞台後上方螢幕開出的另一個幻想空間,而少女們全由一位日本女舞者擔任。川端康成小說中頹廢虛無的幽暗情色,化為導演抽象的影像投射,與歌手們的聲樂描述,簡單卻傳神地詮釋此部日本文學經典名著。

自從1976年,美國劇場大師羅伯‧威爾森,與極簡主義音樂家菲利浦‧葛拉斯聯手創作的《沙灘上的愛因斯坦》,可說是開啟了影像視覺劇場的大門。而「影像時代」藝術節中,其他眾多出生於影像世代的年輕藝術家作品,更為我們持續創作出,一條更為難以歸類、自成一格的表演藝術之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刊於表演藝術雜誌十一月號之原文)

☆「影像時代」藝術節:網站  ( 首頁自動播放影片,竟然有我!!)

☆比利時年輕藝術團體Berlin,作品《Bonanza》影片:

Bonanza from autokolor on Vimeo.

2009-09-30

夏天,藝術與市民同樂

歡慶二十歲的巴黎夏季藝術節

image

    《清晨小詩篇》喬瑟夫‧納許與梅西 ©Tristan Vallès

八月,歐洲短暫的夏日陽光降臨,巴黎市民早在氣溫還沒回升之前,見面就急著相互問:「你準備去哪裡度假?」。大家都把年假集中在有陽光的日子,於是,夏天也是法國露天「藝術節」的高潮。

法國夏季的藝術節,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產業,光是今年夏季,法國全國共有三千個藝術節舉辦,從搖滾演唱會到爵士音樂節、從音樂營到歌劇節、從小丑研習營到戲劇舞蹈節、從馬戲、偶戲節到街頭戲劇節、從影展到攝影展…,可說是包羅萬象、不勝枚數。

除了種類繁多,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夏日藝術節中,藝術的「去中心化」。這個詞有三層含意:首先是藝術離開大劇院、大城市,往外省鄉村小鎮或者街頭戶外舉行。再來就是藝術類型的多元與平民,不須擁有跨過「精緻藝術」門檻的能力,所有百姓都能參與同樂。

最後,則是屬於非主流藝術的展演舞台,新鮮、新奇、跨界,甚至挑戰觀眾對於「演出」的定義。這些眾多的夏季藝術節,或多或少都在這三個範疇,完全提供了平常軌道之外的藝術假期。

今年舉辦第二十年的「巴黎夏季藝術節」,相信連國人都並不陌生,台灣歷年參與演出團體,包括了雲門舞團、優人神鼓、廖瓊枝歌仔戲團、朱宗慶打擊樂團…等。今年為期二十六天、三十個節目、一百二十九場演出,內容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、戲劇、舞蹈、馬戲、展覽、工作坊、行為藝術…不等。同時票價低廉,將近一半的節目都免費。

從1964到1966年,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,在他那著名的工作室「工廠」,用黑白十六釐米膠捲,拍攝近百名出入該地之名媛紳士頭像,成為默片 《試鏡》Screen Tests 。去年來自美國的搖滾樂團Dean & Britta,應沃荷美術館之邀, 剪接該影片中十三知名人士,譜曲成影像音樂作品《13 most beautiful...songs for Andy Warhol's screen tests》,推出後大受好評。

此次演出選在巴黎市中心的Saint-Eustache教堂,曾經呼風喚雨的普普之神、逝去的名人青春影像,配合現場慵懶的激情搖滾音樂,在古老的教堂上空,交織成一片追憶的普普鄉愁。

巴塔巴斯 Bartabas是法國馬術表演的傳奇,由他於1984年創立的Zingaro馬術劇團,除了享譽世界的巡迴演出,至今推出了近十五張表演DVD,融合了馬術、音樂、戲劇與世界馬匹民族文化,將馬術由駕馭技巧,完美轉換為瑰麗的表演藝術。目前他同時也是凡爾賽宮馬術學院的校長,是法國馬術傳統的國寶級人物。

巴塔巴斯是一個神秘低調的藝術家,有報章介紹他過著人馬合一的規律生活。此次藝術節的演出節目《日出》Lever de soleil,分別選在巴黎幾個不同的公園,準時在當天的日出時間(約清晨5點半)演出,節目內容不是以往作品的豪華壯觀場面,而是他與訓馬師每日清晨,與馬匹的例行操練、梳洗與餵食。他在節目單上說:「這不是一場表演,而是跟觀眾分享,我跟馬兒們的私密時光」。

此外喬瑟夫納許Josef Nadj ,也推出兩套節目與一個素描展,兩套節目均由他本人親自上陣,並邀請藝術家合作。最令人矚目的,是他與碧娜鮑許舞團35年老舞者Dominique Mercy合跳的雙人舞《清晨小詩篇》。

瑪姬瑪漢30歲時的創作《May B 》,至今已經巡演28年,巡迴世界超過五百場次,這個靈感取自貝克特荒蕪世界的舞作,今日看來依舊精鍊彌堅、不失前衛。還有南非女編舞家蘿賓‧奧林Robyn Orlin,一貫取材南非社會,融合傳統部落舞蹈與現代城市景象的幽默舞作《跟著鞋子散步…》Walking next to our shoes...。

此外,在城市上空吊架懸索鋼絲的特技表演《高空協調》Vide Accordé 、比利時當紅編舞家西底拉比,於2002年與一群智能發展延遲演員合作的舞蹈《Ook》,均為觀眾帶來不同的「視界」。

夏天的巴黎,所有公立劇院都關門例行維修,藝術在忙了一整年之後,也趁在有陽光的日子,走出劇院與市民同樂,巴黎夏季藝術節,可說是藝術與市民的陽光同樂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本文刊於表演藝術九月號)

2009-08-07

臉書、噗浪、One & Other

click
最近迷上玩臉書和噗浪,幾週的親身體驗,發現自己到底是低科技的原始人,不適合在這種快速的潮流中翻滾,同樣的消耗時間,還是寧願發發呆、看看書、作點家事、到外頭胡亂逛…比較清閒悠哉,及保持好心情。

2009-06-14

亞維儂藝術節 -- 網路訂票開始了!

image
先小公告一則,小弟又要去旅行,這次保證沒公事,真正的度假。我要漫步美麗威尼斯街頭,把義大利美妹上…船,我要無所事事,吃飽睡、睡保吃,我不會上網、連手機都不帶,唯二之事(如果把不到妹的話)是看展覽,威尼斯此刻正在雙年展,週末才回巴黎。

2009-05-08

劇場的未來‧破繭而出

-- Impatience - Festival de jeunes compagnies

 Sourc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 Toâ 》  crédit photo : Nicolas Jooubard
其實我最早念的是工專,畢業後原本應該是該到工廠當黑手,不料一頭撞進「小劇場」無法自拔,離開學校那年心想,可以到某個劇團工作嗎?環顧當年的的劇場環境,只有勇猛的學生、及他們畢業後兼差的業餘實驗劇團。真正的職業劇團只有少數幾個,如表演工作坊、屏風表演班等,哪有我夢想的職業「流浪戲班」呀?

利用下列按鈕收藏這篇文章:

Share/Save/Bookma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