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 南非草原街舞 Via Katlehong Dance
《Woza》 © John Hogg
打開舞蹈形式的光譜,「古典芭蕾」的發展最為成熟,編舞形式、舞蹈技巧與美學思維,已形成其較穩固的模式。演出的對象則是,社會階級較為穩固的中、上階級觀眾。
光譜的另一端, 是年輕的「街舞」hip hop 。這個源自街頭的舞蹈,形式自由開放、包容力強,同時貼近社會脈動,及時反應時事。在舞蹈歷史的發展中,扮演著當代「拓荒者」角色。觀眾群則較為平民化及年輕化。
「街舞」的舞蹈技巧經過多年發展,也分門別類成各種專屬名稱「機械舞」popping、「鎖舞」locking、「嘻哈」hiphop 、「霹靂舞」breaking…。不過融合性強的街舞,也開始因地制宜,紛紛與在地文化結合,形成獨樹一幟的舞蹈風貌。
來自南非的 Via Katlehong Dance ,這個1996年創立的舞團,團名取自南非,某個貧民社區的名字,創辦人包括Michael Moloi、Vusi Mdoyi 和 Steven Faleni。說到南非的貧民社區 township,是上個世紀60年代,南非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,黑人被迫強制驅離到城市的邊緣,形成了許多的貧民社區 township。
township自然與貧窮、失業、犯罪…等負面現象掛在一起。但「文化」是全面性的,在此同時township也發展出其特殊的身體舞蹈 「pantsula」。Via Katlehong Dance 這個舞團,就是以此為基礎,並結合南非黑人音樂 kwaito、礦工舞蹈 gumboots 等特殊的在地文化元素,以現代語彙「街舞」的形式,向世人展現充滿民族風俗、又強烈現代的舞蹈風格。
在新作《Woza》中,我們看到扮成巫師的舞者,以手鼓招來南非原野,來自自然、動物、土著民族的身體舞蹈。現代礦工穿著雨鞋,大跳節奏強烈的靴子舞gumboots。踢踏舞及城市街頭的自由街舞。舞者邊跳邊吹口哨、身體節拍發出的聲響、民族樂器與現代電子結合的音樂,配合一開場時,投影的當地城市生活照片,混搭成一個既傳統民俗又現代摩登的舞台面貌。
這個極有特色的舞團,也吸引了當代編舞家的興趣,07年我看了該團與曾來過台北駐村及編舞的,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‧赫佐Christian Rizzo 與南非白人女編舞家Robyn Orlin合作的《家鄉外的相遇…》Imbizo e Mazweni 。赫佐編的《各式沙漠》Toutes sortes de déserts以其一貫的觀念藝術手法,讓這群舞者進行一次「當代」的非洲儀式。Robyn Orlin的《活在無家天堂與城市傷口…》Still life with homeless heaven and urban wounds… ,用大量的當地影片陪襯,舞者們全化身為一隻隻的鴨子,幽默地控訴當地黑人的處境。
我覺得好看的同時,也不禁聯想到,台灣的街舞舞者們,是不是分一點專業舞蹈技巧鑽研的時間,觀察一下在台灣,什麼樣的街舞,才是有在地文化特色的舞蹈?
舞名:《Woza》
舞團:Via Katlehong Dance
時間:29/03/2009
地點:Théâtre National de Chaillot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