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 田納西‧威廉斯對決 電影版勝出
《巫山風雨夜》山農與少女夏洛特 Photo © Pidz我不知道田納西‧威廉斯的劇本《The Night of the Iguana》1961為什麼要翻譯成《巫山風雨夜》?一個講失落神父的故事,劇名卻搞得似乎有點色情?其實Iguana 是墨西哥沙漠的一種大蜥蜴,同年拍攝的電影版男主角李察波頓說:「吃起來有點像雞肉」。
故事發生在美國墨西哥邊界,一個有海有山的沙漠,就像田納西‧威廉斯Tennesse Williams所有劇本的美式寫實主義風格,前段鋪陳主角遇到的人生困境(必定還影射國家社會),然後歷經種種波折在劇本後段第3幕,一個快下雨前的夜晚獲得解救,於是所有人也跟著解脫,包括一隻被人綁住的大蜥蜴。所以正確翻譯,應該是《大蜥蜴之夜》(咦!會不會被誤認為,是一部動物紀錄片?)。
劇場版導演Georges Lavaudant在節目單及電影放映會時,強調劇作家把時空設定在1940年7月,美國旅行團在墨西哥。我們來看,此時正是2戰開戰不久,美國尚未介入戰爭,一個因發表異端邪說與犯下少女通姦罪,而被教會解職,擔任旅行團導遊的神父山農Shannon。此時的他迷失人生方向、酗酒度日,在快失去信仰的前夕,丟下一車的遊客,跑到山邊旅館遇見了「靈」(畫家漢娜Hannah和他的詩人祖父Monno)與「肉」(旅館寡婦老闆娘瑪辛Maxine),結果「靈」解救了他的精神,最後他把「肉體」留給了瑪辛,且將十字架項鍊送給了漢娜,決定跟瑪辛生活在一起。
歐洲藝文界通常不吃美式文化這一套,因為其邏輯有點一廂情願,最後又一定有個想當然爾的「結果」(大部分很美滿)。那麼在2009年的今天,這個曾執掌奧得翁國家劇院的名導,要如何再詮釋這個劇本呢?
舞台上是一斜排巨大仙人掌,穿插滑稽的動物汽船遊客(唱德文歌),神出鬼沒的墨西哥裸上身壯丁,我們的「靈」-- 漢娜,重要第3幕穿著日本和服奉茶,加上劇本原有的中國廚師,「沒有關係」中文台詞,山農說這裡待不下就去中國…等的跨國元素,在這個美墨邊界的沙漠,一切顯得有點魔幻寫實。
這般的魔幻可表主角內心,正處於一種「過渡」的中間狀態。導演想隱射的,卻是當今世界人類也正處於過渡的中間狀態 -- 一種看似各種「文化」交往熱絡,但卻穿透不過、封閉隔閡的世界。
田納西‧威廉斯的劇本走的是「寫實主義」風格,描寫角色如何掙扎於神性/人性、現實/想望、心靈/肉體、罪/救贖,觀眾透過語言與角色處於「同理心」狀態,而跟著劇情走完劇作家安排的救贖過程。不過本劇導演,把劇場的表演(包括語言與身體),刻意處於中間狀態的冷處理,台詞安排明明應該激情,角色卻表達得拒絕觀眾太投入。
我想這就是歐洲人與美式文化的心結,明明可以簡單熱血澎湃的戲,非要顯示自己的深厚悠雅,可惜又放不開,不夠大膽(譬如那個我還蠻喜歡的滑稽歌隊,全扮成成大蜥蜴纏著主角,然後在主角的心理困境被解救之後,脫下蜥蜴裝打包行李離開,應該挺不錯的)。想想,該大口咬的大麥克漢堡,拿刀叉來切,就顯得太做作了。
約翰.休斯頓的電影版太經典,無論劇情的安排、演員、場景、甚至是符號的運用,都堪稱一流。劇場的元素不同,可惜導演只玩了一半。所以,自然是電影版的《巫山風雨夜》勝出。
劇名:《巫山風雨夜》La Nuit d’Iguane
劇本:田納西‧威廉斯 Tennesse Williams
導演:Georges Lavaudant
時間:17/03/2009 20:30
地點:MC93 Bobigny
☆延伸閱讀:My Faire Paris 巫山風雨夜與娃娃新娘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