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2-06

瑪姬‧瑪漢《 Turba 》

image    Maguy Marin et Denis Mariotte  PHOTO : Laurence Danière
認真談瑪姬‧瑪漢Maguy Marin,我親愛的讀者,大概會跟巴黎的觀眾一般,不耐演出中的枯燥無趣,紛紛中途離席。她的《鏡環》Umwelt曾在台北演出,看過的觀眾可能知道我在說什麼?或許你要反駁,不會呀!像《May B》就很好看,可這是她28年前(1981)的作品,至今上演超過600場,而且繼續巡迴中。
或許再過20年,我們也都可以接受她現在的作品。
還好就像我讀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  Deleuze1925-1995的作品一般,有看沒有懂,只能瞎子摸象一般告訴你我看到了什麼?可是千萬別全相信,我說的就是--瑪姬‧瑪漢。
從《鏡環》2004、《Ha! Ha!》2006到這次的《Turba》2007,瑪姬的舞台都是一個美術裝置作品,雖然她名稱是編舞家,可早已揚棄所謂的「舞蹈」,她的舞者全不跳舞,想展現的也不只是身體,比較多是「觀念」。怎樣的觀念?個人覺得是《May B》中的貝克特式的觀念及其延伸。我大學時最喜歡的劇作家之二就是貝克特,曾利用各種機會導他的劇本,而其中最有感覺的劇本是《終局》,腦袋私藏了一個導演版本至今。這個劇本比較直接宣判人存在的無意義,而我佩服於貝克特怎麼發現了這個明顯簡單的事實。
劇場前緣是一排矮瀑布,營造一個自然的場景,同時也像鏡子般,反映劇場觀眾。後面是同等高度的棋格般的矮平台,中間留下走道。後面是假樹叢、道具、椅子和演員坐在上面。演員在過程中,不斷拉下平常打扮的衣裳,加上假鼻子、假髮、臉塗白、戲服,扮演成古代的人物,高盧人、羅馬人、希臘人、德國人...,不斷念公元前一世紀的拉丁詩人Lucrèce的作品《自然的元素》De natura rerum ,用的是拉丁語、古希臘語、義大利語、西班牙語、德語...當然還有法語。舞作的下半場,棋盤狀的矮平台,天翻地覆地變成一個自然山坡?美麗的視覺畫面才一下子,忽然白光大照,原來現場一片凌亂,演員還是在做之前的事。
這個過程其實是非常斷續的,譬如演員把襯衫拉下,蓋上白袍成古人,念了幾句台詞,劇場氣氛也好像要「入戲」了,他就把白袍拉下,換上襯衫,一下子幻覺破滅,回到現實。或者是一場演員扮成角色,然後抱著與自己裝扮一模一樣的假人,再來竟然是其他人也混入其中,有真人抱著假人?真人抱著真人?真人坐著、假人坐著...,一個分不清真假的場面。或者兩個舞者背對著觀眾,對著鏡子化妝,化到一半,旁邊等高螢幕投射他們已經化妝完成的畫面,然後舞者停下化妝,跟著螢幕一起念台詞,我們分不清是誰在說話?鏡子?真人?還是螢幕人像?
瑪姬‧瑪漢一貫的思維,卻不喜歡重複形式。《鏡環》中展現人們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,最後在舞台前緣,製造聲響的機械裝置電吉他,最後一吋弦結束了之後,舞台一片寂靜,只剩下滿地的水泥磚塊廢墟。《Ha! Ha!》以音樂家的笑聲,譜出一首交響曲,最後笑聲停了,天上砸下重物,把整場的假人、椅子全擊得四分五裂。《Turba》則把對象從日常的我們,轉向歷史上的皇宮貴爵,人類文明中的知識,最後全語焉不詳、灰飛湮滅,化為全場的一片凌亂。
自然或許是唯一的救贖,就像《終局》中,盲眼的主人老是問僕人,外面到底是什麼?僕人拿著望遠鏡瞧了半天,然後回答:「有海洋,上面有幾艘小船」。其他的,就像那個絕望的房間,什麼都沒有。
舞碼:《Turba》
構想、編作:瑪姬‧瑪漢/Denis Mariotte 
時間:04/02/2009 20:30
地點:巴黎城市劇院

2 則留言:

  1. Maguy Marin是很棒的編舞家
    她在Theatre de la ville的舞碼
    我非常非常的喜愛
    是非看不可的圈選目標
    簡潔的背景加上流暢的動線
    深富寓意的"內容"
    欣賞完總覺得過癮且回味無窮
    她的作品是2008年里昂歌劇院開場舞碼
    可惜我買不到票
    唉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哇!找到知音。通常我的朋友們看完 Maguy Marin 後,都說很悶。我在看舞過程中則覺得,彷彿世界只剩下我和 Maguy Marin ,一個拼命丟訊息,一個忙著解訊息。
    大多的表演多少會給一些清楚的線索,讓觀眾搭上線,可是她的東西比較冷,比較不容易親近,搭不上線的自然覺得很悶。但是就如咖啡碳之類的觀眾,喜歡的定會愛不釋手。
    不過還是要說,青菜蘿蔔各有所好,無法作比較。

    回覆刪除

利用下列按鈕收藏這篇文章:

Share/Save/Bookma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