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9-29

Journées du patrimoine 遺產日

大象在城堡裡翻筋斗

Il y a plus de marché que d'art 市場比藝術多得太多

IMG_0751

巴黎夏天的尾巴,假期全都結束了,所有人都依序返回到工作崗位,城市恢復昔日的忙碌,小朋友已經返校,連最後一批的大學生,都將要開學,於是像個貪玩的孩子,捨不得明天就要回到學校牢籠,今天非給他玩得精疲力竭不可,這個週末,巴黎排滿了狂歡盡興的大小活動,彷彿每個人都想圍堵夏日的最後陽光,紛紛找各種藉口,集體相約出門--曬太陽。

我可沒這好命,週五工作到半夜,週六又連莊到下午,離開茶館看到10週年的Techno Parade (電子音樂大遊行)人群留下的滿地垃圾,和三三兩兩神情興奮、繼續前進的年輕人(他們正要前往最後目的地--「巴士底廣場」,參加直到午夜之--萬人露天電子派對),心底只有一恨,唉!真是人到中年,體力有限啊!然後心不甘情不地願鑽進地鐵,尋找我寂寞的泳池派對(果然,游泳池人真少)。

這個週末(20、21日)兩天,也是一年一度的 「歐洲遺產日」(Journées européennes du patrimoine),這個創立於1984年的節日,免費開放法國各地被列為古蹟保護之建築物,像是總統府、總理官邸、參議院、劇場、歌劇院甚至是銀行金庫、私人古宅城堡等,供民眾導覽參觀。今年將同步與歐洲47個國同時舉行,法國共開放了1萬5千個古蹟建築,預計將吸引1千2百萬民眾參與盛會。

在一疊厚厚誘人的節目導覽中,我天人交戰了半天,決定選週六晚Groupe F的煙火表演,和週日的楓丹白露城堡( 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)一日遊。

Groupe F的煙火表演,融合了美麗精確的火花與可愛的浪漫故事,讓我們平凡的想像隨著煙火升空、漂流,被我推薦去看的朋友都說好,沒機會看到的,也可以看我的介紹Groupe F 史上華麗玩火團

隔天一早搭火車,到離巴黎約1個小時車程的楓丹白露,為什麼我會選這個地方呢?除了免費之外,城堡還跟專展當代藝術作品的東京宮(Palaie de Tokyo)合辦了一個展覽,這不但是巴黎博物館界最近的流行趨勢--在老的博物館、教堂或古蹟中展當代藝術作品,也是本屆古蹟日的主題「(古)遺產與(新)創作」(Patrimoine et création)。今年6月我參觀了比利時全方位藝術家--楊‧法布爾(Jan Fabre)在羅浮宮的「天使的化身」(L'Ange de la métamorphose),前兩個禮拜到凡爾賽宮,看近日巴黎藝術界大事件--「傑夫‧昆斯在凡爾賽」(Jeff Koons à Versailles)展覽,心想再收集到「東京城堡/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Tokyo / Palais de Fontainebleau),也算是完成了這波風潮的完整三部曲。

當代藝術作品在舊場域中的展覽並不稀奇,已經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,大都在水都古城的舊建築中舉行。法國自1981年,在當時的左派文化部長雅克‧朗(Jack Lang)推動下,開始把境內無數教堂、城堡變成當代藝術展場。奧賽美術館自2004年推出「對應」(Correspondances)系列,首開大型公立(非當代)美術館引入當代藝術(另闢展廳的特展);館藏世界首屈的老大哥羅浮宮,2005年也開始以「對位」(Contrepoint)為名的系列展覽,觀念上更進一步,邀請當代藝術家「直接」介入原有的館藏展覽空間,產生「新」與「舊」/「古典」與「當代」的對話。

這一路直到楊‧法布爾的展覽,可說是創造了一個小高潮,因為個性顛覆的他,當然不可能因為羅浮宮是個古典莊重之地而有所折衷,在展場的一進門,就搞了一個「我抽空我自已(侏儒)」(je me vide de moi-même (nain))2007,這個自雕像是作者本人縮小版蠟像,一頭撞到羅浮宮館藏Rogle van der Weyden的人物畫像前,流了一地的血。

imagehttp://freszblood.blogspot.com/2008/06/blog-post_9386.html 我抽空我自已(侏儒)」Jan Fabre 2007

另一件作品「世界最大條蟲的自畫像」(autoportrait en plus grand ver du monde )2008,則是在一大間古畫環繞中,散置了一地的墓碑,上面刻著一些哲學家、藝術家及昆蟲的名字,並不時聽到中間躺著人頭蟲身的藝術家本人,不斷喃喃自語地說「我要拋開我腦海裡綿延歷史的徵結」,可說是毫不留情的挑釁。

這下可惱怒了,原本怕「遜掉」而張開雙臂擁抱當代藝術,但到底還是保守派人士,一路「噁心」、「垃圾」罵聲不斷。我倒覺得策展人很用心,選在中歐繪畫--法蘭德(Flandre)(今天的荷蘭、比利時)這個北方文藝復興所在地的展覽室中,放置出生比利時安德列普(Anvers),以當代跨媒體風格著稱的楊‧法布爾,是一個相當不二選的「對位」演出,尤其楊‧法布爾喜歡用自己的「血」當創作媒材,跟一旁基督受難圖,以自己的鮮血為大眾洗去罪惡,呼應得相當精采。這也讓我想起多年前,常看表演的老巴黎朋友,強烈建議我不要買楊‧法布爾的舞作,後來太好奇,看過一次就後悔不當初沒買票,因為他的作品還蠻對我的脾胃,風格獨特強烈、顛覆且不留餘地,並保持某種幽默、詩意與想像。

傑夫‧昆斯這個當今藝術品拍賣高價天王(「懸掛的心」(Hanging Heart)=2千3百60萬美金 ,世界紀錄!),在法國輝煌時代,路易十四皇宮中的展出, 真是相得益彰,想想當年太陽王無所不能、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打造出來的宮殿,今天還有哪一個藝術家能在此與他媲美,論新聞性、話題性、作品閃亮性、流行性、身價、品牌..,這個自安迪‧沃荷以來最成功的新普普(Neo-pop)大師,絕對有資格成為第一個踏進凡爾賽宮的當代藝術家。

IMG_071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ff Koons, Hanging Heart ,1994-2006

傑夫‧昆斯的創作沿襲杜象(Duchamp)的「現成物」觀念,放大複製日常生活的現成物件,而在物件的選取上則擷取安迪‧沃荷的普普風,挑選在媒體時代被大量複製的「商品化符號」,加上其個人的「孩童化」渴望,於是產生了他的一系列如頑皮豹、小熊、麥可‧傑克森、半小馬半小龍頭像、美人魚、紅心、東方快車等,即使大家不是耳熟能詳,也被洗腦得差不多的視覺符號,加上材質顏色的選擇上完全「金光俗豔」,觀眾不需辛苦動用大腦,一秒鐘即入口即化,並且口齒留香心滿意足,大讚--原來當代藝術也是美味可口!我停留在麥可‧傑克森抱著一隻小猴橫臥的「Michael Jackson and bubbles」1988作品前,這間原是路易14的會客室(le Salon de Vénus),許多小朋友一進這廳堂,馬上被這件作品吸走目光,用力舉起小手指,用各國腔調一致脫口大喊:「 麥可!」,氣得後頭英姿煥發站著,但完全被冷落掉地的路易十四(雕像),很想拔出腰間配劍把麥可,不!太貴了(5百61萬5千7百50美元),只能把小朋友給砍成18段。

IMG_062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ff Koons,Michael Jackson and bubbles,1988

這個明星級藝術家的作品很少在法國展出,這次展出17件經典作品,總價可能上億美金,開幕後當然引起媒體的極大興趣。這次保守派已經無法從其布爾喬亞(bourgeois)的價值雞蛋中挑骨頭,目標轉向「民族主義」,說隔壁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(Tate Modern)才真正是行家,他們正在展我們「法國的」法藍西‧培根(Francis Bacon),為什麼近來巴黎幾個大展覽,都花大錢請外國人呢?難道法國藝術家比較遜嗎?好個正氣稟然的道德大帽,翻譯作本土語言就是:你怎可不「愛台灣」呢?

持正面意見的龐必度館長則說:「從前這裡的國王,經常邀請藝術家為皇宮的慶典創作作品,凡爾賽永遠是創作的實驗室。」我則比較站在這邊,想想傑夫‧昆斯這類的藝術界明星如何造成的呢?為什麼他們的作品能賣如此高的天價呢?這一切都是「市場」,凡爾賽宮一年接待5百50萬進入宮殿及1千萬逛花園的遊客。這個展覽預算是2百20萬歐元,光法國收藏家François Pinault就贊助了1百萬歐元,其他經費大部分也是其他收藏家及廠商贊助,凡爾賽宮則輕易以成功的「文化創意」吸引遊客買門票,這不是賓主盡歡嗎?

或許你還要繼續問:「那為什麼有人捐這麼多錢贊助呢?」,答案也很簡單,因為他們都是原作品的收藏家(當然還有少部分廠商為作企業形象),作品的市場價值,常需要靠此類「皇宮的慶典」哄抬,像這次展出經過媒體大量曝光後,作品的價格鐵定還會往上升。比利時觀念藝術家Wim Delvoye說得妙:「今日的藝術市場,市場比藝術多得太多。」(En ce moment,dans le marché de l'art,il y a plus de marché que d'art。)

回到我的楓丹白露一日遊,一句話:「曾經滄海難為水」,看過精心策劃的「傑夫‧昆斯在凡爾賽」之後,就覺得楓丹白露這個展很勉強,沒主題、沒論述也沒風格,很像一個為應付上級,交差了事的例行公事,正好落實了一般人「現代藝術=看不懂的藝術」的刻板印象,真糟糕!不過,城堡外的花園真漂亮,太陽公公也很賞光,讓我跟草地的孔雀曬了一個下午,意外成為今天最大的收穫。

2008-09-19

Jean-Marc Heim 瑞士編舞怪咖

舞蹈?都一直在玩

Flagrant Delhi 公然新德里

image

我打工的茶館,每天下午時刻,都會出現一位外帶奶茶的太太,我其實還蠻樂於見到她的光臨,因為這位隨時處於興奮狀態的太太,來到店裡總是有新話題可以跟大家分享。昨天難得工作清閒,連我都加入了「叭啦!叭啦!」(Bla-Bla)陣容,她說,巴黎的天氣變得越來越反常,才9月中夏天就結束了,回想她剛來巴黎住的90年代....。厲害吧!一下就扯回了90年代,接下來我們當然只有安靜聽的份。

我也扯遠了,要說的是法國人對於時間秩序的遵守與榮耀。有陽光的7、8月是他們的放假天,有錢的飛亞洲、南太平洋至少西班牙,沒錢的也非得到「巴黎海灘」或公園草地,努力讓太陽杯杯大烤特曬一番,只為了九月初回巴黎,開始向親朋好友炫耀一身的古銅。可現在天氣一下子就涼了,換上了長袖外套,那一個夏天的花錢與努力,不就...也涼掉了,難怪叭啦叭啦太太忿忿不平。

7、8月也是巴黎各大小劇場休館的時間(當然還是有些私人劇院照常營業),不過習慣上劇場新的一季,是從9月中後開始。今晚,我的08-09年看戲季也正式開張,選的節目是在Maison des Arts de Créteil演出的現代舞《公然新德里》(Flagrant Delhi)。

光聽著個舞名就很好奇?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,在那地方要公然些啥呢?原來,這支舞是編舞家跟舞團去印度旅行時發想的。因為編舞家被新德里種種「無限制」的城市景象(相對於歐洲城市的井然有序)激發,嘗試在舞作中也打破既有的限制規範,看看這個「解構」甚至是「無構」,能玩出怎樣的景象?

於是一進劇場迎面就有舞者跟你打招呼,五位舞者散落在劇場各處,然後一同走上舞台跟觀眾宣布,我們的表演要開始了,你們坐得還舒服嗎?像個舞蹈脫口秀,還一路「後設」的跟觀眾大聊舞台跟觀眾席的不同,「等一下我們要在這裡發生一些事,或許我們會這樣...或那樣...」,加上滑稽的身體動作,引得觀眾哈哈大笑。舞者不斷強調舞台這個空間,真的,他們所要表演的舞台,完全是一個空,一個乾淨的黑盒子,除了舞者和一張椅子,什麼都沒有。

image Le Jeu de Pierre et Jeanne, chor. Anne Rosset et Jean-Marc Heim, 1997

這是瑞士編舞家Jean-Marc Heim的特色,我看過他的《來回》(Va et Vient)2003,也是5個舞者在一個空舞台上玩遊戲,好看得不得了,結果隔年得到瑞士舞蹈最佳評論大獎,評語是:「作品超出我們所認定的舞蹈」。是的,今年他的這支舞,基本上沒有人在所謂的「跳舞」,都在玩遊戲,好玩的遊戲,生小孩遊戲、小朋友打鬧遊戲、慢動作打人遊戲、槍戰遊戲...,都有辦法逗得觀眾開懷大笑。

這些依舞者「身體性」與「個人化」即興發展的「遊戲」,讓舞者的身體狀態,與舞台空間緊密結合,加上編舞家刻意打破邏輯、不斷跳接的遊戲規則,讓觀眾彷彿打開了小叮噹的任意門,進出於劇情隨時轉變的新狀況,甚至還來不及跟上,以為舞蹈結束了,舞者也真的出來謝幕,然後一段滑稽的謝詞,又讓舞蹈從新開始。

這個看似鬆散隨意的作品,暗地巧秒結合了表演藝術各家精華,成了當代版的「空的空間」(彼得‧布魯克)加上「後現代舞蹈」(安妮‧哈普林)。而作品的主體「遊戲」只是結合身體成為舞蹈的一種形式,在內容上完全「疏離劇場」(布雷希特),舞者不厭其煩,隨時提醒觀眾記得跳出鏡框(叭啦叭啦太太附身?)保持思考。可是,我們都無法在當下冷靜思考,因為舞台上發生的事,實在太好笑了,但還是無法忽略到某些段落的顛覆與批判性,別忘了,Jean-Marc Heim還是個政治學碩士編舞家。

作品的結尾相當感性,5位舞者在自己的歌聲中,一件一件地脫下全身服裝,從舞台前緣擺到舞台後方,而燈光也慢慢暗下、歌聲最後消失在後台幕後、只留下5條衣物排成的直線,這個時刻,表演者身體退位,但飽滿的情緒猶然迴盪在空空的舞台上,久久才冒出觀眾的鼓掌叫好聲。

走出劇場,秋天的涼風,大概可以讓我們激昂情緒稍微降溫,回想劇場大笑之後,真實的生活,完全不如劇場黑盒子中的時光,如此這般甜美及難忘。

《來回》Va et Vient (finale)


2008-09-11

Groupe F 史上華麗玩火團

免費看煙火去!

Un peu plus de lumière 多一點光

image

小時候一到接近過農曆新年的時候,最興奮的的一件事,除了領紅包和糖果大魚大肉之外,莫過於可以放鞭炮這件事。當然,放長串鞭炮這種需要膽量的活,是大人們的事,小孩子們一心期待的,是那柑仔店的沖天炮和水鴛鴦。其實長大了回頭看,這兩種小鞭炮不過就是點了火,拿在手上等最後一刻丟出去,或者沖倒天上爆的小玩意兒,但對當時我們小鬼頭來說,可是個難得大人不會管的小假期,藉著危險的玩火和爆炸這件事,滿足心中那一點小小的合理犯罪快感。

而「放煙火」這件事對所有人來說,則永遠是件興奮愉快的事,例如全世界的國慶日當天,大概都不能免俗要放煙火。當夜晚來臨,人們全集體聚在一塊兒,抬頭望著暗黑的天幕,目不轉睛地專注入神,看著那一朵朵開出的各式美麗光點火花,驚嘆歡呼!沈浸在慶典儀式的最高潮。

放煙火這件昂貴且需要技術的事,古早是國王諸侯權貴獨享的娛樂活動,近代民主化後的世界,放煙火則成了全民同樂的時刻,只不過莊家從國王改成了政府。前一陣子大家不都參與或聽聞(我想應該是空前的)北京奧運開幕煙火秀嗎?藉著不時的高空鏡頭下的滿城火樹銀花,看的人嘆為觀止,直呼壯觀!放的人則覺得自己很驕傲,因為火藥是千年前的中國發明呀!這一切,通通透過放煙火這個象徵事物完成。

那煙火可不可以稍微離開「政治」,回到我小時候的單純興奮呢?這裡我要介紹一個傳奇團體,也就是即將在巴黎,免費放煙火給大家看的Groupe F。

imageGroupe F 是一個專業放煙火的街頭劇團(Théâtre de la rue),團名中的F,是法文的火(Feu)的意思,1990年成立於法國南部海濱的 Carmague,如今已經發展成有150名各式專業團員的全球知名劇團。成名作是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閉幕式焰火表演,那次演出透過電視轉播讓世人眼球為之一亮,原來煙火不只是爆炸和火花,還能包涵藝術的成分在其中。

另一個經典之作是迎接千禧年,巴黎鐵塔倒數煙火,團隊透過精確的技術,讓煙火從鐵塔底端開始點燃,隨著倒數秒數層層火花銀榭四射,直到千禧年到來的那一刻,美麗的煙火圖案,在愛菲爾鐵塔的頂端發射達到高潮。從此他們接不完的Case,舉凡倫敦千禧橋的落成(2000)、新加坡濱海劇院的開幕(2002)、雅典奧運開閉幕(2004)、上海國際藝術節(2004)、法國國慶煙火(2005)、杜林冬季奧運(2006)、杜拜新年煙火(2006)、坎城影展60週年(2007)甚至連歌手碧玉世界巡迴、平克‧弗洛伊德演唱會、舞蹈芭蕾演出...等,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跡。

這一切都要回到當初,Groupe F 原先成立的時候只是一個街頭劇團,他們立志用火作為表演主要素材,所以在他們的表演中,具有劇場的各種元素,融合了包括演員、舞者、音樂家、故事、燈光、影像當然還有各式煙火,如果我把Groupe F形容為煙火太陽馬戲團,其實也不為過。

而雖然已經是享譽全球的天團,這個街頭起家,還帶著左派社會主義精神的團體,想到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無法看到昂貴的煙火,於是他們曾經自費去非洲和智利,免費表演給那些從未見過大型煙火的民眾看,然後跟著歡呼驚訝的大眾又唱又跳,共同分享表演後的單純喜悅與感動。

又譬如自2005年開始,每年九月,他們固定在拉維雷特公園(Parc de la Villette),免費招待放暑假回來,重返工作崗位的巴黎市民們看煙火。去年我邀了幾個朋友在舒服的草地上小小野餐了一下,然後夜幕低垂,跟著不覺中已經爆滿整個大草坪的觀眾,共同見識到Groupe F 的煙火表演魅力,嗯!可真是度過了一個理想的夜晚。

演出資訊:
Préluminaires (intervention-installation)
Mardi 16 septembre à 21h30
Mercredi 17 septembre à 21h30
Jeudi 18 septembre à 21h30


Des Paysages (spectacle pyrotechnique monumental)
Vendredi 19 septembre à 21h30
Samedi 20 septembre à 21h30

Gratuit
Durée : Préluminaires : environ 1h
Des Paysages : 35mn

演出訊息網頁

Group F官網

Group F在嘉德水道橋(Pont du Gard)的演出影像

2008-09-08

Biennale de la danse 2008 里昂舞蹈雙年展

當當代經經典?

Retour en avant 回首前進

image里昂(Lyon)位於法國中部,是全法第二大城,經常性的藝術展演活動中,有2個重量級大型雙年展(Biennale),單數年舉辦--當代藝術雙年展(Biennales d'art contemporain),雙數年則輪到--舞蹈雙年展(Biennale de la danse),均為法國甚至是歐洲知名的藝術盛會。2008年的舞蹈雙年展將於9月6日開幕,持續舉行1個月,直到30日閉幕。今年的雙年展主題 「回首前進」(Retour en avant),共邀請了來自19個國家、42個舞團、600名藝術家和4500個工作人員,預計吸引8萬5千名觀眾。

舉辦第25年的里昂舞蹈雙年展,今年以「回首前進」回顧「當代舞蹈」在法國自70年代蓬勃發展以來之歷史及影響。話說法國舞蹈於70年代末期,於世界「當代」藝術思潮的影響之下,開創出「新舞蹈」(Nouvelle danse française)運動。一路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,藝術運動的不斷革命,昔日的「當代」也成了今天的「經典」,於是也到了討論「當代經典」的時候,包括關於作品的保存、傳遞與再創造,以及作品與觀眾的交流、舞蹈批評及舞蹈教育的推廣等相課題,成了本屆雙年展的主旋律。

重量級的當代經典舞作重現,首推美國後現代(postmodern)舞蹈大師安妮‧哈普林(Anne halprin)的經典名作「遊行和變化」(重修版)(Parades & Changes, replays)(1965),已88高齡的原作編舞哈普林,此次退居幕後,擔任諮詢的工作,復刻的編舞工作交給旗下年輕舞者Anne Collod擔任。

這個作品在舞蹈史上的重要性為何呢?回顧舞蹈史的發展,自從伊莎朵拉‧鄧肯 (Isadora Duncan1877-1927 )勇敢脫掉芭蕾舞鞋,赤腳舞出「現代舞」這個名詞以來,舞蹈不再困於古典芭蕾的層層束縛,重新回到舞者「自然」的身體,哈普林(1920-)繼承此一傳統,更進一步打破「藝術」與「日常生活」中間的鴻溝,成為「後現代舞」的先鋒人物之一;她以遊戲的方法,拾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身體,並將之編排入舞,「遊行和變化」就是代表作之一。舞蹈的結尾,全裸舞者們的與大捲的紙片玩遊戲,此一畫面相當傳遞出編舞家的畢生信念。

出生美國,芬蘭裔的卡洛琳.卡爾森(Carolyn Carlson1943-),剛滿30歲(1974)就受聘到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編舞,從此展開她的歐洲編舞生涯,1983年在巴黎推出自編自跳的自傳性獨舞「藍色女孩」(Blue Lady)廣受好評,此經典成名作也將重新編排推出,只不過「藍色女孩」換為男孩來詮釋,將由也是芬蘭裔的舞者、編舞家Tero Saarinen擔綱舞者。高齡68歲、創作力依然旺盛的卡爾森,依舊保持著當代不死的精神,來為「舊作新編」打造專屬於藝術家個人風格的新定義。

image

蘇珊‧琳卡(Susanne Linke1944-)是德國舞蹈界的傳奇人物,可謂穿越20世紀德國舞蹈百年發展史的見證人,她20歲的時候跟隨瑪麗‧魏格曼(Mary Wigman1886-1973)習舞3年,成為魏格曼最後一代學生。後來進了庫特‧尤斯(Kurt Joos1901-1979)主持的福克旺學校(Folkwang School),她的同學包括碧娜‧鮑許 (Pina Bausch)和蘭希‧荷芙曼(Reinhild Hoffmann);當80年代,她的兩位同學紛紛成立舞團並闖出名氣的時候,她仍然一個人獨舞。

她的舞作有徳意志民族獨特的冷冽犀利哲學風格,初次觀看並不「親民」,但卻常令人留下深深的思考,供觀眾走出劇場細細咀嚼。2000年台北新舞台的新舞風舞展,曾邀請蘇珊‧琳卡和蘭希‧荷芙曼演出「交叉」(Uber Kreuz),我就是在那次觀賞之後(心想,原來舞蹈不只是身體與感官,也可以是純粹的思想),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到歐洲生活。本次推出她在1985年與裝置藝術家VA Wölfli合作的自傳式獨舞Schritte Verfolgen II - Reconstruction,已經65歲的她不改其堅持的風格,仍然獨自上陣擔綱,不過新版本加入3位年輕舞者,是一個標誌著「蘇珊‧琳卡」的紀念碑式舞作。

本屆雙年展的主題「回首前進」來自Michel Hallet Eghayan在1984年第一屆里昂雙年展推出的同名作品(Retour en avant),本屆雙年展主席Guy Darmet 當年曾觀賞過此舞作,25年後成為本屆歷史回顧的主題。談到歷史,西班牙編舞家Olga de Soto的「歷史」(histoire(s))以紀錄片及現場表演的形式,追憶1946年6月25日在巴黎香舍里榭劇院(Théâtre des Champs-Elysées)的一場演出(首演)。這場演出是由小荷藍(Roland Petit)依尚‧考克多(Jean Cocteau)的詩作為靈感編作的芭蕾舞劇「年輕人和死亡」(Jeune Homme et la Mort),編舞家找到多位當天的現場觀眾及舞蹈界前輩、專家、記者,以影像訪問的形式,來重現那一夜的演出盛況,是一個「不在場」的歷史重建,讓60年前一場昨日舞蹈演出,重新復活在今日觀眾的腦海,並以另一種當代的姿態--翩翩起舞。

里昂芭蕾舞團(Ballet de l’Opéra de Lyon)也推出了3套節目為當代作回顧,推出包括歐迪兒‧杜波克(Odile Duboc)、 波西‧夏侯馬(Boris Charmatz)、威廉‧弗塞( William Forsythe)、瑪姬˙瑪漢(Maguy Marin)和 前陣子來台北新舞台撒尿,讓台下慕名前來的藝文知青們舉白旗投降的傑宏‧貝爾(Jérôme Bel)之代表性作品。此3套節目均為「駐院節目」(Répertoire),所謂「駐院節目」就是劇院買下版權,邀請原編舞家來替自家舞團編排其原創作品;當代作品列入歌劇院芭蕾舞團的「駐院節目」,代表「當代」正式邁向「經典」,當代作品於是進入了另一個里程碑,成為可供後人作經常性、不同團體演出的經典。還好,傑宏‧貝爾被選上的是「The Show must go on」(2002),不是1995年的同名作品,里昂芭蕾舞團的伶娜們也大大鬆了一口氣。

image

歷史的回眸也瞄向亞洲,在法國最知名的台灣舞團「無垢舞蹈劇場」(Legend Lin Dance Theatre)1995年的作品「醮」( Miroirs de Vie)繼1998年驚豔亞維儂藝術節之後,再度返回法國劇院。林麗珍老師將台灣常民的宗教儀式,化為舞台上風格化的身體美學畫面,開啟了西方認識東方的另一座橋樑。

從小習舞,歷經雲南舞蹈預備學校、北京舞蹈學院的中國編舞家文慧,學校畢業後遊歷歐美,1994年回北京創立「生活舞蹈工作室」(Living Dance StudioMemory),此次為藝術節推出新創作「記憶」(Memory),述說其出生60年代的「文革記憶」;我們或許經常在文學或電影中看到中國藝術家以「文革」經驗作創作素材,但以舞蹈的身體形式展現文革的傷痕,著實令人好奇。

來自新加坡的王景生Ong Keng Sen,1985年創立 Theatre Works,致力於東方與西、傳統與當代的文化交流及融合,是歐洲相當活躍的導演及編舞家。此次推出「The Continuum:Beyond the Killing Fields」,結合舞蹈、音樂、影像、偶戲和皮影的形式,敘述 歷經「紅色高棉」恐怖統治時期,前柬埔寨皇家舞團的編舞家,高齡76的Em Theay一生的故事。

談到當代舞蹈,不能忽略法國在80年代開始興起的「嘻哈」(hit-hop)舞蹈運動,經過了多年的發展,嘻哈已成為當代舞蹈史上無法或缺的一頁。今天所說的嘻哈舞,絕對不只是節奏性強的hit-hop音樂加上地板旋轉的刻板印象而已,其靈活多變的強大包容性,早已與當代舞蹈接軌並相互滲透。此次雙年展,主辦單位選出的嘻哈舞蹈作品,可以「當代身份認同」作為共同主題,簡單的說就是這些外地移民到歐洲的編舞家,尋找在文化錯置交疊中的「自我位置」。

曾待過比利時舞團(Les Ballets C de la B)的Serge Aimé Coulibaly,大多在歐洲舞團發展,此次他以非洲當代舞蹈發展的4位大師(Patrice Lumumba, Thomas Sankara, Kwamé Nkrumah et Nelson Mandela)為題材,創作出新作「Babemba」;里昂出生原籍卡比爾(kabyle)的Mourad Merzouki 是法國著名嘻哈舞團Käfig的創始者,此次他替來自巴西的舞團Companhia Urbana de Dança, 編作新舞「Agwa」(水),以融合嘻哈、卡波拉(capoeira)並 結合電子與bossa nova音樂的文化多元形式,與同為外來移民的巴西年輕舞者,尋找其遺失的母文化源頭。

1989於里昂郊區創立的 Accrorap舞團,是法國相當老牌的著名hit-hop舞團,當初的創團者Mourad Merzouki、Eric Mézino 和 Kader Attou,如今都成為各據一方的hit-hop大師,今天的Accrorap舞團由原籍阿爾及利亞的Kader Attou主持。「Petites histoires.com 」是為此次雙年展推出的新作,以其孩童時代愛看的舊電影短片為靈感,以數個小片段組合,回憶小時候的那個年代,一個外來移民、工人家庭面對文化及社會階級衝突的生活點滴。同樣是原籍阿爾及利亞移民法國的Rachid Ouramdane,也把記憶影像倒帶回到小時候,獨舞「Loin…」回憶二戰其間,為法國到遠東作戰的士兵父親。

豐富的節目不勝枚舉,來過台北廣受、好評的萌荷舞團(Compagnie Montalvo - Hervieu),推出睽別3年的大型新作「Good Morning, Mr. Gershwin」世界首演;首位被英國皇家芭蕾(Royal Ballet)邀請的當代編舞家,曾替電影「哈利波特-火杯考驗」設計動作,醉心於「身體技巧學」(corps technologique)的英國著名編舞家Wayne McGregor,推出新作「Entity」,持續探討其關於「人造科技」與「自然身體」之間的和諧與衝突。

image

比利時羅莎舞團(Rosas)編舞家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持續近年來關於音樂與舞蹈的探討,此推出的「D’un soir un jour」靈感來自尼金斯基Nijinsky的兩個作品「牧神的午後--前奏曲」(Prélude à l’après-midi d’un faune)與「遊戲」(Jeux),舞作以6個段落呈現,分別以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希(Debussy)、現代樂派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(Stravinsky )及英國當代樂作曲家George Benjamin的音樂,譜出屬於羅莎特有之輕盈隨性、年輕眈美的舞蹈風格。已經不讓舞者「跳舞」,作品越來越接近「觀念藝術」或「行動藝術」的瑪姬‧瑪漢(Maguy Marin),此次演出自80年代以來,她的「貝克特路線」集大成之作「Turba」。法國洛林舞團(CCN Ballet de Lorraine)則重建法國新舞蹈史上重要人物,英年早逝的Dominique Bagouet (1951-1992)的(Les petites pièces de Berlin)(1988)。

此次雙年展迫不及待想為「那個時代」下定義,演出節目中大量的舊作重新詮釋,顯示了某種記憶的鄉愁,的確,今天的當代都將成為明日的古典,重新回到記憶,或許可以搜索出前進的力量,這將也是今年這場法國最大的舞蹈嘉年華--「回首前進」最重要的課題。

延伸閱讀:

里昂雙年展官網

☆9月11日 Arte 電視全天舞蹈影片,晚上里昂現場直播,全是大咖。

Programme de la journéeProgramme de la soirée

☆不能看或者錯過的,看 Arte Live Web

2008-09-03

Musée 〔myze〕n.m 博物館

免費日--巴黎博物館精選

1er dimanche du mois 每月第一週日

image

本文所介紹的博物館,每個月第一個週日,均免費開放參觀。

1. 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

地址:34,quai du Louvre ,75001 Paris

交通:Métro : Palais-Royal/musée du Louvre (ligne 1)

入口:金字塔 ,Carrousel du Louvre

開放時間:9h-18h (票口17h30關閉)

簡介:藏品豐富的羅浮宮,是全球博物館界的旗艦店,更是年度參觀人數的排行榜冠軍,來巴黎沒進羅浮宮,如入寶山視而不見。館藏品從中世紀到1850,東方、西方、波斯、埃及、希臘、羅馬應有盡有,鎮館之寶是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)的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(La Joconde),館方特別為她闢了包廂,以應付川流不息的排隊慕名者。全館大致分為黎希留(Richelieu)、德農(Denon)、蘇利(Sully)三個展覽館,建議看完一館再逛另一館,以免容易迷路錯過重要展品。因為館藏實在太豐富,名作也太多,可行前做功課,依自己的體力與停留時間長短,做參觀作品的挑選及路線安排。

小技巧:為節省排隊時間,從地下層Carrousel du Louvre入口排隊比較快,地鐵站Palais-Royal/musée du Louvre下車,不需出地面層出口,循著指標就可找到。

2.奧賽美術館 Musée d'Orsay

地址:1, rue de la Légion d'Honneur, 75007 Paris

交通:Métro : Solférino(ligne 12), Musée d'Orsay (RER C)

開放時間:9h-18h (票口17h關閉,17h30開始清場)

簡介:從舊火車站改為今日的博物館,與羅浮宮隔著塞納河相望,建築物是以強調鋼筋力學結構的「新藝術風格」L’Art Nouveau,採自然光以突顯室內本身的寬廣空間。主要收藏19至20世紀初(1848-1914)的畫作與雕塑,這個時期「現代畫派」正萌芽,畫壇印象派、初期立體派、和前表現主義等新式繪畫風格陸續出現。在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上,奧賽銜接了之前的羅浮宮和後來的龐畢度中心。館藏包括莫內、雷諾瓦、竇加、馬內、秀拉、梵谷等印象派大師的作品。每個月第一個週日早上11:00,表演廳有時會安排免費的音樂會、表演、影片欣賞,或者是親子活動等。可先上網查,關鍵字Agenda

小技巧:米勒的「拾穗」及「晚禱」在地面樓,頂樓的印象派展場不宜錯過(地面樓後方有直通電梯),還有昔日的車站大鐘,是某些知名廣告的取鏡場景。

3. 龐畢度中心 Musée national d'art moderne --Centre Pompidou

地點:Place Georges Pompidou (rue Saint-Martin) 75004 Paris

交通:Métro : Rambuteau(ligne 11), Hôtel de Ville (ligne 1), Châtelet

開放時間:11h-21h (票口20h關閉,20h50開始清場)

簡介:這座像石油工廠的龐畢度中心,1977年開幕的時候,被附近居民嫌醜,如今成了整個巴黎人的驕傲。這裡典藏20世紀最完整、最豐盛的藝術作品,野獸派、立體派、未來主義、達達、表現主義、超現實主義...。天氣好的時候,門口廣場有精彩的街頭藝人表演。地面樓有個很棒的藝術書店,是我流連忘返的秘密基地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免費日只開放3、4樓典藏室,及專展當代藝術的315室,常有精彩特展的5樓,要看請買票。

小技巧:中心閉館時間晚,建議19H 之後去人比較少。頂樓視野極佳,是眺望巴黎的理想角落。全館免費無線上網(大廳明亮的地板上,專注上網的型男酷妹不少,所以在此區上網,請注意服裝儀容--包括Notebook的,如果運氣好認識新朋友,隔壁波布咖啡是一個,適合談藝術的地方)。

4. 布利碼頭博物館 Musée du Quai Branly

地點:37, quai Branly - portail Debilly, 75007 Paris

交通:métro : Iéna (ligne 9), Alma-Marceau (ligne 9),

Pont de l’Alma (RER C), Bir Hakeim (ligne 6)

開放時間:10h-19h (票口18h15關閉)

簡介:巴黎最新開幕的大型博物館,緊鄰艾菲爾鐵塔的塞納河邊,像一座航空母艦,也像一隻渾身長滿鱗片和植物的巨大昆蟲。上任總統席哈克,延續歷任總統「大建設」(密特朗總統的阿拉伯文化中心、大羅浮宮、新凱旋門、巴士底歌劇院、國家圖書館;龐畢度總統的龐畢度中心;季斯卡總統則促成了興建奧賽美術館)的氣魄,從籌畫到施工花了十年,才於2006年開幕。博物館收藏陳展的主要是非洲、美洲、大洋洲和亞洲等地帶之原始藝術風格的藝術品,可稱為「原始藝術博物館」,也是一個關於非西方藝術和人類文化學的高等教學與研究機構。

小技巧:布利碼頭博物館的花園相當精采,並擁有一面全球最高的綠色圍牆,1萬5千株植物與蕨類攀爬其上,成為另類的奇觀。因為是新博物館,早上排隊的人不多,可提早前往。

image

5. 建築與文化遺產博物館 Cité de l'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

地點:1, place du Trocadéro et du 11 novembre 75116 Paris

交通:Métro : Trocadéro (lignes 9 et 6) , Iéna (ligne 9),

Champs de Mars Tour Eiffel (RER C)

開放時間:11h-19h (票口18h30關閉)

簡介:面對菲爾鐵塔的夏佑宮,為1878年巴黎為主辦萬國博覽會建成,這個如雙手環抱鐵塔的建築物,共進駐了海洋博物館、人類博物館、夏佑劇院和去年九月剛開幕的--歷史與文化遺產博物館。這個博物館地面樓展示法國中世紀以來,著名的哥德和羅馬式教堂建築,以一比一的比例翻模,製作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,如果可以拍照,走一圈可以拍到你環遊法國的各地教堂名勝相片。二樓展出工業革命以來的當代建築著名作品模型,建築師包括科比意(Le Corbusier)、尚‧普維(Jean Prouve)、尚.努維爾(Jean Nouvel)...等人。還有一部份展示中世紀以來的壁畫。原來這個博物館還包括了夏佑學院和法國建築學院,以培養法國古建築保護和修復工程師,及城市建築和景觀的專業建築師。

小技巧:這個館知名度不高(但絕對值得去),所以人潮可能較少,可排在本日參觀行程第二順位。現在有一個「中國城市」(Dans la ville chinoise)的展覽,直到本月19號。

6.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Musée national Picasso

地點:5, rue de Thorigny 75003 PARIS

交通:Métro : Saint-Paul(Ligne 1),Chemin Vert(Ligne 8)

Saint-Sébastien Froissart (Ligne 8)

開放時間:10月至3月 9h30--17h30 (票口16h45關閉)

4月至9月 9h30--18h00 (票口17h15關閉)

簡介: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立體畫派的創始者,是少數在生前就名利雙收的現代藝術家。他創作力旺盛,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,創作形式不拘,包括油畫、素描、雕塑、拼貼、陶瓷等作品,尤其到了晚年期,被他手碰過的東西,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品,因為畢卡索曾說「我從不尋找,我只是發現 」。出生西班牙的他,24歲時就跑來法國求學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為躲避弗郎哥政權乾脆定居法國,甚至最後也逝世於法國,所以他留在法國的作品比在故鄉西班牙多。這裡是典藏畢卡索作品最豐富完整的美術館,西班牙巴塞隆納也有個畢卡索美術館,展品大多是他早期學生時代的作品,雖然全世界重要現代美術館,多少都有典藏他的作品,但這兩個博物館,還是觀賞畢卡索作品的最重要博物館。

小技巧:如果你是畢卡索迷的話,這裡保證讓你過癮。附近的瑪黑老街區,也是個逛街漫步的好地方。

7. 橘園美術館 Musée de l'Orangerie

地點:Jardin des Tuileries 75001 Paris

交通:Métro : Concorde (Ligne1, 8, 12)

開放時間:9h-18h (17h45開始清場)

簡介:出了羅浮宮玻璃金字塔,穿越小凱旋門,走過長長的杜樂麗花園左邊,就是國立橘園美術館,Orangerie 在法文除了跟橘子有關,也有「溫室」的意思,橘園美術館的前身就是一間過去曾經栽植橘子的溫室,如今是以典藏印象派大師莫內(Claude Monet)晚年最著名 的八幅「睡蓮 (Les Nymphéas)」巨作的場所,所謂「印象派」(Impressionnisme)這個名稱,就是由莫內 的一幅風景畫「印象:日出」(Impression: soleil levant) 得來。橢圓形的「睡蓮」展覽廳以每4幅為單位,分兩室展出;2006重新整修開幕,完全依畫作精心打造的專屬展場,讓人頓時掉入莫內的朦朧光線世界。不大的美術館,收藏19世紀末的印象派到1930年左右的繪畫,包括莫內、塞尚 (Paul Cézanne)、雷諾瓦 (Pierre-Auguste Renoir)、盧梭 (Henri Rousseau)、馬諦斯 (Henri Matisse)、畢卡索 (Pablo Picasso)、莫蒂里安尼 (Amedeo Modigliani)、蘇丁(Chaim Soutine)、郁特里羅 (Maurice Utrillo),以及羅蘭桑 (Marie Laurencin) 等人的作品。

小技巧:小小美術館大大有名氣,免費日排隊的人很多,不妨帶本書打發等待時間(秋冬風大,注意保暖)。

8. 羅丹美術館 Musée Rodin

地點:79, rue de Varenne 75007 Paris

交通:Métro : Varenne, Invalides 或 Saint-François-Xavier(ligne 13)
Invalides (RER C)

開放時間:

10月至3月 9h30--16h45 (票口16h15關閉,花園17h00關閉)

4月至9月 9h30--17h45 (票口17h15關閉,花園18h45關閉)

簡介:法國政府在羅丹生前,就決定為他設一個博物館,位於軍事博物館的右側,擁有3公傾的花園,美術館就坐落期間。這棟18世紀精緻的洛可可式比隆(Biron)公館,曾經是包括詩人尚‧考克多(Jean Cocteau)、畫家馬諦斯(Henri Matisse)、演員馬克斯(l'acteur de Max)、舞蹈家鄧肯( Isadora Duncan) 和羅丹本人的工作室。可惜羅丹本人未能親眼看到美術館(1919年)開幕,於1917年逝世於巴黎東南方近郊的Meudon,不過他的重要作品,包括「沈思者」(Le Penseur)、「吻」(Le Baiser)和集一生之大成的「地獄之門」(Porte de l'Enfer)等作品,都有序地安置在花園裡,和諧地融入花園的自然景觀之中。美術館還展出羅丹生前的收藏畫作,包括莫內(Monet)、雷諾瓦(Renoir)、梵谷 (Van Gogh)的作品。

小技巧:夏天的花園,在底部有一樹蔭區,逛完美術館運氣好的話,附設的躺椅陪你做一個「羅丹和卡密兒」的夏日之夢。

9. 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Muse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

地址:6, place d’Iéna 75016 Paris

交通:Métro : Iéna (Ligne 9), Boissière (Ligne 6)

Trocadéro(Ligne 6,9)

開放時間:10h-18h (17h45開始清場)

簡介:原來以里昂工業家及收藏家吉美(E.Guimet)私人的典藏為基礎,而創立的一座博物館,是世界東方藝術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,來這裡參觀可以感受到法國東方學研究之深入。範圍包括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寮國、印度 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...等國的古字畫、雕塑、器物還有為數眾多的宗教藝術藏品,最令人感動的是,竟然有中文網頁介紹,還是正體的呦!所以我就不多說了,連結過去慢慢看。

小技巧:這裡的中國藝術館藏,數量雖不能與之相比,但品質絕對有「故宮級」。蔣勳說:「吳哥窟最好最精緻的幾件作品,都被搬到巴黎吉美博物館去了!」。我在這裡碰過韓國前總統盧武炫,在地下的放映聽看過楊德昌的「恐怖份子」,這裡時常舉辦的活動(東方電影、音樂會、劇場表演、演講),還可以解遊子的鄉愁呢!

利用下列按鈕收藏這篇文章:

Share/Save/Bookma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