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9-08

Biennale de la danse 2008 里昂舞蹈雙年展

當當代經經典?

Retour en avant 回首前進

image里昂(Lyon)位於法國中部,是全法第二大城,經常性的藝術展演活動中,有2個重量級大型雙年展(Biennale),單數年舉辦--當代藝術雙年展(Biennales d'art contemporain),雙數年則輪到--舞蹈雙年展(Biennale de la danse),均為法國甚至是歐洲知名的藝術盛會。2008年的舞蹈雙年展將於9月6日開幕,持續舉行1個月,直到30日閉幕。今年的雙年展主題 「回首前進」(Retour en avant),共邀請了來自19個國家、42個舞團、600名藝術家和4500個工作人員,預計吸引8萬5千名觀眾。

舉辦第25年的里昂舞蹈雙年展,今年以「回首前進」回顧「當代舞蹈」在法國自70年代蓬勃發展以來之歷史及影響。話說法國舞蹈於70年代末期,於世界「當代」藝術思潮的影響之下,開創出「新舞蹈」(Nouvelle danse française)運動。一路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,藝術運動的不斷革命,昔日的「當代」也成了今天的「經典」,於是也到了討論「當代經典」的時候,包括關於作品的保存、傳遞與再創造,以及作品與觀眾的交流、舞蹈批評及舞蹈教育的推廣等相課題,成了本屆雙年展的主旋律。

重量級的當代經典舞作重現,首推美國後現代(postmodern)舞蹈大師安妮‧哈普林(Anne halprin)的經典名作「遊行和變化」(重修版)(Parades & Changes, replays)(1965),已88高齡的原作編舞哈普林,此次退居幕後,擔任諮詢的工作,復刻的編舞工作交給旗下年輕舞者Anne Collod擔任。

這個作品在舞蹈史上的重要性為何呢?回顧舞蹈史的發展,自從伊莎朵拉‧鄧肯 (Isadora Duncan1877-1927 )勇敢脫掉芭蕾舞鞋,赤腳舞出「現代舞」這個名詞以來,舞蹈不再困於古典芭蕾的層層束縛,重新回到舞者「自然」的身體,哈普林(1920-)繼承此一傳統,更進一步打破「藝術」與「日常生活」中間的鴻溝,成為「後現代舞」的先鋒人物之一;她以遊戲的方法,拾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身體,並將之編排入舞,「遊行和變化」就是代表作之一。舞蹈的結尾,全裸舞者們的與大捲的紙片玩遊戲,此一畫面相當傳遞出編舞家的畢生信念。

出生美國,芬蘭裔的卡洛琳.卡爾森(Carolyn Carlson1943-),剛滿30歲(1974)就受聘到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編舞,從此展開她的歐洲編舞生涯,1983年在巴黎推出自編自跳的自傳性獨舞「藍色女孩」(Blue Lady)廣受好評,此經典成名作也將重新編排推出,只不過「藍色女孩」換為男孩來詮釋,將由也是芬蘭裔的舞者、編舞家Tero Saarinen擔綱舞者。高齡68歲、創作力依然旺盛的卡爾森,依舊保持著當代不死的精神,來為「舊作新編」打造專屬於藝術家個人風格的新定義。

image

蘇珊‧琳卡(Susanne Linke1944-)是德國舞蹈界的傳奇人物,可謂穿越20世紀德國舞蹈百年發展史的見證人,她20歲的時候跟隨瑪麗‧魏格曼(Mary Wigman1886-1973)習舞3年,成為魏格曼最後一代學生。後來進了庫特‧尤斯(Kurt Joos1901-1979)主持的福克旺學校(Folkwang School),她的同學包括碧娜‧鮑許 (Pina Bausch)和蘭希‧荷芙曼(Reinhild Hoffmann);當80年代,她的兩位同學紛紛成立舞團並闖出名氣的時候,她仍然一個人獨舞。

她的舞作有徳意志民族獨特的冷冽犀利哲學風格,初次觀看並不「親民」,但卻常令人留下深深的思考,供觀眾走出劇場細細咀嚼。2000年台北新舞台的新舞風舞展,曾邀請蘇珊‧琳卡和蘭希‧荷芙曼演出「交叉」(Uber Kreuz),我就是在那次觀賞之後(心想,原來舞蹈不只是身體與感官,也可以是純粹的思想),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到歐洲生活。本次推出她在1985年與裝置藝術家VA Wölfli合作的自傳式獨舞Schritte Verfolgen II - Reconstruction,已經65歲的她不改其堅持的風格,仍然獨自上陣擔綱,不過新版本加入3位年輕舞者,是一個標誌著「蘇珊‧琳卡」的紀念碑式舞作。

本屆雙年展的主題「回首前進」來自Michel Hallet Eghayan在1984年第一屆里昂雙年展推出的同名作品(Retour en avant),本屆雙年展主席Guy Darmet 當年曾觀賞過此舞作,25年後成為本屆歷史回顧的主題。談到歷史,西班牙編舞家Olga de Soto的「歷史」(histoire(s))以紀錄片及現場表演的形式,追憶1946年6月25日在巴黎香舍里榭劇院(Théâtre des Champs-Elysées)的一場演出(首演)。這場演出是由小荷藍(Roland Petit)依尚‧考克多(Jean Cocteau)的詩作為靈感編作的芭蕾舞劇「年輕人和死亡」(Jeune Homme et la Mort),編舞家找到多位當天的現場觀眾及舞蹈界前輩、專家、記者,以影像訪問的形式,來重現那一夜的演出盛況,是一個「不在場」的歷史重建,讓60年前一場昨日舞蹈演出,重新復活在今日觀眾的腦海,並以另一種當代的姿態--翩翩起舞。

里昂芭蕾舞團(Ballet de l’Opéra de Lyon)也推出了3套節目為當代作回顧,推出包括歐迪兒‧杜波克(Odile Duboc)、 波西‧夏侯馬(Boris Charmatz)、威廉‧弗塞( William Forsythe)、瑪姬˙瑪漢(Maguy Marin)和 前陣子來台北新舞台撒尿,讓台下慕名前來的藝文知青們舉白旗投降的傑宏‧貝爾(Jérôme Bel)之代表性作品。此3套節目均為「駐院節目」(Répertoire),所謂「駐院節目」就是劇院買下版權,邀請原編舞家來替自家舞團編排其原創作品;當代作品列入歌劇院芭蕾舞團的「駐院節目」,代表「當代」正式邁向「經典」,當代作品於是進入了另一個里程碑,成為可供後人作經常性、不同團體演出的經典。還好,傑宏‧貝爾被選上的是「The Show must go on」(2002),不是1995年的同名作品,里昂芭蕾舞團的伶娜們也大大鬆了一口氣。

image

歷史的回眸也瞄向亞洲,在法國最知名的台灣舞團「無垢舞蹈劇場」(Legend Lin Dance Theatre)1995年的作品「醮」( Miroirs de Vie)繼1998年驚豔亞維儂藝術節之後,再度返回法國劇院。林麗珍老師將台灣常民的宗教儀式,化為舞台上風格化的身體美學畫面,開啟了西方認識東方的另一座橋樑。

從小習舞,歷經雲南舞蹈預備學校、北京舞蹈學院的中國編舞家文慧,學校畢業後遊歷歐美,1994年回北京創立「生活舞蹈工作室」(Living Dance StudioMemory),此次為藝術節推出新創作「記憶」(Memory),述說其出生60年代的「文革記憶」;我們或許經常在文學或電影中看到中國藝術家以「文革」經驗作創作素材,但以舞蹈的身體形式展現文革的傷痕,著實令人好奇。

來自新加坡的王景生Ong Keng Sen,1985年創立 Theatre Works,致力於東方與西、傳統與當代的文化交流及融合,是歐洲相當活躍的導演及編舞家。此次推出「The Continuum:Beyond the Killing Fields」,結合舞蹈、音樂、影像、偶戲和皮影的形式,敘述 歷經「紅色高棉」恐怖統治時期,前柬埔寨皇家舞團的編舞家,高齡76的Em Theay一生的故事。

談到當代舞蹈,不能忽略法國在80年代開始興起的「嘻哈」(hit-hop)舞蹈運動,經過了多年的發展,嘻哈已成為當代舞蹈史上無法或缺的一頁。今天所說的嘻哈舞,絕對不只是節奏性強的hit-hop音樂加上地板旋轉的刻板印象而已,其靈活多變的強大包容性,早已與當代舞蹈接軌並相互滲透。此次雙年展,主辦單位選出的嘻哈舞蹈作品,可以「當代身份認同」作為共同主題,簡單的說就是這些外地移民到歐洲的編舞家,尋找在文化錯置交疊中的「自我位置」。

曾待過比利時舞團(Les Ballets C de la B)的Serge Aimé Coulibaly,大多在歐洲舞團發展,此次他以非洲當代舞蹈發展的4位大師(Patrice Lumumba, Thomas Sankara, Kwamé Nkrumah et Nelson Mandela)為題材,創作出新作「Babemba」;里昂出生原籍卡比爾(kabyle)的Mourad Merzouki 是法國著名嘻哈舞團Käfig的創始者,此次他替來自巴西的舞團Companhia Urbana de Dança, 編作新舞「Agwa」(水),以融合嘻哈、卡波拉(capoeira)並 結合電子與bossa nova音樂的文化多元形式,與同為外來移民的巴西年輕舞者,尋找其遺失的母文化源頭。

1989於里昂郊區創立的 Accrorap舞團,是法國相當老牌的著名hit-hop舞團,當初的創團者Mourad Merzouki、Eric Mézino 和 Kader Attou,如今都成為各據一方的hit-hop大師,今天的Accrorap舞團由原籍阿爾及利亞的Kader Attou主持。「Petites histoires.com 」是為此次雙年展推出的新作,以其孩童時代愛看的舊電影短片為靈感,以數個小片段組合,回憶小時候的那個年代,一個外來移民、工人家庭面對文化及社會階級衝突的生活點滴。同樣是原籍阿爾及利亞移民法國的Rachid Ouramdane,也把記憶影像倒帶回到小時候,獨舞「Loin…」回憶二戰其間,為法國到遠東作戰的士兵父親。

豐富的節目不勝枚舉,來過台北廣受、好評的萌荷舞團(Compagnie Montalvo - Hervieu),推出睽別3年的大型新作「Good Morning, Mr. Gershwin」世界首演;首位被英國皇家芭蕾(Royal Ballet)邀請的當代編舞家,曾替電影「哈利波特-火杯考驗」設計動作,醉心於「身體技巧學」(corps technologique)的英國著名編舞家Wayne McGregor,推出新作「Entity」,持續探討其關於「人造科技」與「自然身體」之間的和諧與衝突。

image

比利時羅莎舞團(Rosas)編舞家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持續近年來關於音樂與舞蹈的探討,此推出的「D’un soir un jour」靈感來自尼金斯基Nijinsky的兩個作品「牧神的午後--前奏曲」(Prélude à l’après-midi d’un faune)與「遊戲」(Jeux),舞作以6個段落呈現,分別以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希(Debussy)、現代樂派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(Stravinsky )及英國當代樂作曲家George Benjamin的音樂,譜出屬於羅莎特有之輕盈隨性、年輕眈美的舞蹈風格。已經不讓舞者「跳舞」,作品越來越接近「觀念藝術」或「行動藝術」的瑪姬‧瑪漢(Maguy Marin),此次演出自80年代以來,她的「貝克特路線」集大成之作「Turba」。法國洛林舞團(CCN Ballet de Lorraine)則重建法國新舞蹈史上重要人物,英年早逝的Dominique Bagouet (1951-1992)的(Les petites pièces de Berlin)(1988)。

此次雙年展迫不及待想為「那個時代」下定義,演出節目中大量的舊作重新詮釋,顯示了某種記憶的鄉愁,的確,今天的當代都將成為明日的古典,重新回到記憶,或許可以搜索出前進的力量,這將也是今年這場法國最大的舞蹈嘉年華--「回首前進」最重要的課題。

延伸閱讀:

里昂雙年展官網

☆9月11日 Arte 電視全天舞蹈影片,晚上里昂現場直播,全是大咖。

Programme de la journéeProgramme de la soirée

☆不能看或者錯過的,看 Arte Live Web

2 則留言:

  1. 辛苦了!這篇我會找時間細看,沒地方留言只好留這裡。
    我是想說,看你拍的影片,發現這麼多年了,你的國語還是沒變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最近巴黎上演周董的「功夫籃球」,他的國語也沒變。
    瞧!台客要當國際巨星怎能不台?

    不過,等下次我走坎城紅地毯的時候,
    一定找時間讓易老師惡補國語。

    文章慢慢看!

    回覆刪除

利用下列按鈕收藏這篇文章:

Share/Save/Bookma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