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《浮生若夢》線上看
《浮生若夢》演出劇場圖
陽光劇團長達6個多小時的大戲《浮生若夢》Ephémères,在DVD即將出版之前,竟然放在網路供人免費觀看,我在雜誌看到讀者投書,說在經濟不景氣的當頭,能曬到無料的陽光,是件美妙的事。特別在此推薦各位讀者,好好在線上曬曬太陽,如我之類已經看過現場,並對戲讚不絕口的朋友們,也正好可以利用此次機會,重溫美好的劇場時光。
話說2005年的聖誕夜,我在陽光劇場渡過一個人生難忘的通宵時刻(詳見這裡)。那次的經驗對我來說,有以下幾個思考連結:
1.劇場的儀式性--中西戲劇的起源,接來自「儀式」,無論古希臘的「酒神祭」,或者中國先民打獵前的模擬操演。今日的劇場儀式性性已趨淡薄,因為人們被更快速方便省時的儀式 --「消費」所馴服。
消費活動的優勢在,啟動身體的能源比較少,無須太多深刻知識,不用啟動太多感受系統。買一個名牌包→擁有傳說中的身分地位→感覺良好。買一輛4輪驅動休旅車→擁有廣告上所形塑的幸福優越→感覺良好。吃一頓麥當勞→得到廣告所暗示的歡樂便利→感覺依舊良好。
但是進劇場比較累,先要注意上演訊息→提早去買票→在特定的時刻,跟一群人到特定地方→接收戲劇上演時的各種訊息→搞不好劇中的某些揭露,會影響你走出劇場的真實生活。這樣複雜的儀式「節能」不易,頂多導演在上述第4步驟中,簡化戲劇上演中的訊息,盡量往「消費」的簡單邏輯靠近,這樣既在看戲過程比較輕鬆容易,也絲毫不會動搖走出劇場後,消費精神給我們塑造的真實生活→感覺依舊良好。
陽光劇團的演出,卻是重返先民儀式。《浮生若夢》的世界巡迴,他們就是不用既有劇場,硬是帶著一頂超大帳棚,這當然跟其信仰有關。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的左派眾所皆知,但是左派不是一個精神麻藥,需要身體力行。舉一個例子,早在68學運時,年輕的莫努虛金就率眾,強佔位於巴黎東郊,萬森訥森林深處的軍火工廠,成立了彈藥庫園區Cartoucherie,40年後的今日,該園區已成了法國重要的劇場據點,現進駐了5個劇團、3個工作坊。
再舉一個較近的例子,莫努虛金痛恨法國現任總統薩科奇,從07年底選舉期間一路批到今天,原因在於右派對於「文化」的思考,尤其是薩科奇總統,簡化成為只是一個「產業」,於是產值不佳的都該淘汰。按照此邏輯,陽光劇團首先就該被淘汰,他們平均2、3年才有一個作品,一次演出場地大概容不下千人,演出時間動輒6、7個小時,演員人數眾多,《浮生若夢》共排了450個片段,最後只演出其中29個,演出中還需要眾多演員,不停地人力轉動小舞台…。
看陽光劇團的戲,不只是一個戲的演出而已,從踏進彈藥庫園區大門,就已經進入了一場儀式。臉上帶妝的演員幫你撕票,一進劇場大門是吃飯的大食堂,演員們幫你打菜。演出中場小點心招待,演出後還可以跟演員們聊一下看戲心得。上一次聖誕夜通宵看《最後的驛站(奧德塞)》Le Dernier Caravansérail (Odyssées) ,晚餐時有演員的餘興節目,演出完的清晨,還吃到莫努虛金親手煎的--雙蛋黃荷包蛋。這場戲劇的儀式,由當場全部的導演、演員、工作人員、觀眾一起完成,共同渡過導演想要傳達的戲劇思考過程。
2.劇場的社會性:20年前的台灣小劇場運動,對於當時解嚴前後的社會多有思考,可惜曇花一現,很快就被「資本主義」收編,現在的戲很像當年瓊瑤的風花雪月,頂多展現創作者機靈(甚至談不上才華),對於社會的連結,盡是不痛不癢,就還深怕不受到「資本主義」的親睬。
陽光劇團的戲直接介入社會。我房東的兒子,小時候演過莫努虛金講西藏喇嘛大逃亡的戲。《最後的驛站(奧德塞)》敘述中亞伊郎、阿富汗難民在西方的故事。《浮生若夢》比較溫和,揭露平常人家的生活困難,她還做過印度甘地的戲、法國歷史的戲…。
對我來說,在她的劇場,感受到強大的社會穿透力量。她排戲前作大量的田野調查,甚至在《最後的驛站(奧德塞)》中,讓非法移民當演員,講他們親身的故事,然後用劇場的批判方式呈現真實,既深入人心,又讓觀眾無法不思考當今社會的問題,展現了今日最有力量的劇場能力。
3.劇場的美學性:這部分我在舊文提過,需要補充的,是關於陽光劇團為什麼不進一般劇院舞台演出?我的觀察是,這是陽光劇團的「人民劇場」美學觀,強調類似街頭野台戲的精神,我看過他們早期的戲《1789》 紀錄片,是一個環境劇場,四周有好幾個舞台,觀眾擺在中間看。因為在大劇院裡面,票價位置就是階級,舞台鏡框也是階級,你在裡頭作戲,自然很難不被影響。
當然,莫努虛金也曾在大劇院做過不少戲,但是後來,她還是選擇了-- 在帳棚裡作戲。
真想實地看一次啊 好久好久沒有好好地看一齣戲了
回覆刪除lilou
陽光的新戲,將於年底上演,可以查一下演出資訊,我覺得陽光的戲,看一齣賺一輩子...
回覆刪除